close

五百年前,勇於航向未知的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,不僅替自己創造驚人財富,也幫西班牙突破經濟困境,再創海上霸權。

二○一六年,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的台灣年輕人該航向何方?

 

《商業周刊》 與台灣經濟研究院獨家合作,整合超過二十份國內外權威機構報告與專家學者意見,篩選出未來十年,最具成長潛力的淘金新戰場,發展出台灣年輕人的「大亞洲戰略」。

 

這裡的大亞洲,主要指中、日、韓、港、星以外的新興市場,基於四個理由:地理鄰近性高、啟動成本低、內需市場潛力大,台灣人具備相對優勢。

 

歐、美、日等先進國家,由於市場成熟,基期已高,成長性有限,還可能面臨衰退風險。

 

非洲、拉美,雖然內需成長驚人,但因為地理距離台灣較遠,交通與運輸成本高,且文化、語言、風俗習慣與台灣落差大,需要相當的資源與人脈較易著陸。

 

至於中國,內需市場雖然龐大,且語言文化相似性高,對台灣人來說,卻很可能是一塊看得到但不見得吃得到的大餅,原因是相對優勢不再。

 

即將接任國發會副主委、現任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觀察,台商在中國一線城市要面臨國際品牌大廠的直接競爭,二線以下城市戰線拉太長,行銷資源難以集中,連錢都不一定收得回來。即便想要靠價格取勝,又有中國本土品牌夾擊。「要打內需市場非常困難!」龔明鑫說。

 

早年台商移動到中國,是因為語言相通、勞動力低廉,加上對岸政府提供水電租稅等各樣優惠。但許多企業沒有乘機累積研發實力,提升競爭門檻與附加價值,進行產業升級,反而像吸鴉片般沉迷於低成本帶來的利潤,回流的資金則大舉進入房市置產。

 

這,就是造成台灣薪資十六年不漲,房價卻不斷飆升的主因。「不只年輕人,就連企業都在追求小確幸!」一○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說。

 

我們在印度碰到一位剛從台灣大學畢業、在當地工作的年輕人,也搖搖頭說:「台灣人的國際化,就是到中國。」

 

中國經濟成長後,台商的成本優勢隨之消失;其本土品牌崛起,與台商爭起內需市場。而馬政府執政八年以來,政策往對岸靠攏,經濟未明顯提升,反倒自去年開始,隨著中國成長趨緩,出口連十五黑。

 

如今蔡英文政府即將上任,值此新舊交替、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,《商業周刊》提出台灣年輕人的「大亞洲戰略」,龔明鑫認為,這對台灣未來發展是「非常重要的事!」

 

上圖:印度新興商業區古爾岡,一群穿著時髦的錫克教徒逛著shopping mall,象徵一個高消費力族群正在崛起。 (攝影者.程思迪)

 

指標一:人均GDP,看消費力道

然而廣義的亞洲包含五十餘國,哪些才是未來十年值得台灣年輕人前往發展的新戰場?

我們首先從三個量化指標進行篩選,第一是人均GDP。

根據世界銀行標準,當一國的人均GDP達到一千美元時,代表突破貧窮線,此時中產階級成形,民間消費力道進入成長爆發期。

國際貨幣基金統計,一國的人均GDP從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的成長期大約十年。這個時候,民生用品、汽車、住房、金融理財等需求開始浮現,此時進入該市場,邊際成本低且邊際效益高,有機會趁著高成長賺一波。

到了三千到五千美元之間,中產階級大增,經濟活動蓬勃發展,吃好、用好、穿好、住好的需求開始成長。

當人均GDP達五千美元以上,則將進入另一個門檻,若該國政經結構沒有隨之改革深化,產業沒有跟著升級,將陷入「中等收入陷阱」(Middle-Income Trap),意即成長進入長期停滯,無法邁入高收入之列。現在的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早期的阿根廷、巴西,就是面臨這樣的困境。

 

 

指標二:經濟成長率,看成長動能

因此,我們挑選人均GDP一千美元到五千美元間的國家為搜尋目標。搭配第二個指標:未來五年年經濟成長率在全球平均值三.六%以上,確保入選國有足夠的成長動能。

 

 

指標三:人口數,看市場規模

第三個指標是人口數。人口代表市場規模,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為基準,相等或超過的人口規模,較值得跨海一試。

以這三個數據為基礎,再參考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度、世界銀行經商環境、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等指標。我們從亞洲約五十國中框架出,未來十年最具成長潛力的黃金象限。

位於此象限的國家中,蒙古因為地廣人稀,東帝汶、不丹、寮國因為人口數太少,市場規模較小;孟加拉與柬埔寨,基礎設施與生活條件較差,不利個人創業;伊拉克除了庫德族自治區之外,與葉門兩地皆連年內戰不斷,暫不列入考慮。

 

 

七國出列!投資門檻低,機會更多

根據上述條件,我們篩選出菲律賓、印尼、越南、緬甸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伊朗等七國。伊朗雖然基期已高,但因為過去幾年遭受美國制裁,經濟成長被政治因素壓抑,今年解禁後可望釋放一波動能。「十幾年後,這些地方就是現在的中國,」龔明鑫肯定的說。

這七國的未來樣貌,從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一窺端倪。從第九十五頁右圖可見,二○○一年,中國人均GDP首度來到一千美元,汽車開始進入家庭,住房建設大增,信用借款、金融理財等需求浮現。

二○○六年超過兩千美元,資本市場如股市開始活躍,便利商店、時尚專賣店大舉擴點,經濟成長迅速增溫;二○○八年突破三千美元,消費者品牌意識抬頭,大型購物中心開始出現。

如果,你是介於二十到四十歲間的世代,把握人均GDP從一千到五千美元的高速成長期進入該市場,「現在投入十幾年,未來就是跟著他們一起賺錢!」龔明鑫說。

上述七國政經結構雖與中國不盡相同,發展歷程不會完全一致,但仍會有類似的發展曲線,五年的國外直接投資(FDI)也印證此點。

 

 

外資湧入!看好內需爆發力,搶先卡位

除了伊朗因為剛解禁,正準備復甦外,其他六國過去五年平均FDI數字,在全球經濟低迷時,均呈現逆勢成長,其中印尼更高達五四%。這證明,全球企業都看好這七國的內需市場爆發力。

龔明鑫指出,亞洲七國與中國的民族性不同。中國重儲蓄,一分一毫算得精,其他各國如東南亞,消費習性是有多少花多少,邊際消費力遠高於同等經濟階段的中國。

然而,當我們搜尋這未來七國的台灣年輕人案例,卻少得可憐。「年輕人對新興市場的心理距離,遠超過地理距離,」商業發展研究院副所長朱浩說。

根據本刊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共同合作的「二十到三十五歲年輕人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」,二四%受訪者認為未來十年發展機會在東協(不含新加坡),但實際想去的人僅有七%。

義大利有句諺語:「Uovo di Colombo」,意為:哥倫布的蛋。

相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返回西班牙,皇室召集一班貴族舉辦慶功宴。酒酣耳熱之際,有人卻忽然冒出了一句:「這有什麼好慶祝的,你不過是坐著船往西走,僥倖碰上了一塊大陸而已,誰都做得到!」全場頓時鴉雀無聲,主持人一臉尷尬。

哥倫布站起來,從桌上拿起一個熟雞蛋,對所有人說:「你們之中誰能把這雞蛋挺直的放在桌子上,我就把財產分他一半!」

大家爭先恐後的拿起面前的蛋,試著、滾著、笑著,但誰也沒能立起來,最後一個個望向哥倫布,看他有什麼魔法。

只見哥倫布微笑著拿起蛋,敲破了頂端一點殼,雞蛋便輕易的挺直立在桌上。現場噓聲四起:「那有什麼難?把蛋殼敲破,當然可以站住。誰都會做!」

哥倫布收起笑容,正色說道:「對!你跟我的差別就在這裡,你不敢敲,我敢敲!世界上所有的發現,在一些人看來都是再簡單不過的,然而,他們從未付諸行動,總是在事後才不以為然的說出來!」

五百多年後的今天,飛機取代船隊,手機、Line、臉書,讓人們跨越千萬里也能立即溝通。我們不必航行七十天,歷經船員暴動與食物耗盡,就能抵達彼岸。

但看似簡單不過的,仍只有少數人去做。

一個迥然不同的大亞洲藏寶圖就在眼前,機會永遠只給付諸行動的人。

 

出處: 商業周刊 撰文者 林俊劭、趙維孝

歡迎來電洽詢張先生:0927-860-277

中國可聯繫微信:gtr200399

arrow
arrow

    海外地產投資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